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动态


《中国科学报》:粉垄技术:良法造良田
作者:《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10-18 阅读:6675次
《中国科学报》:粉垄技术:良法造良田
 
本报记者 丁佳 贺根生
    背靠18亿亩耕地红线,却要喂饱13亿人,人多地少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迅速成长的中国。
    多少年来,粮食安全就像一把悬在中国头上的利剑,寒光闪闪,令人警醒。政府部门不断出台政策,全力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科学家也使出浑身解数,运用各种复杂的尖端科技,助力粮食增产。
    有这样一个人,他从古书中找到了思路。
   
耕作,农业的根本
    与现在沟壑遍地、贫瘠荒芜的面貌不同,春秋战国前的黄土高原,有着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草木繁茂,鸟语花香。
    古人对黄土高原的开发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就开始了,一直到明清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西北大粮仓。
    历朝历代的学者也从黄土高原中总结出了许多农业耕种经验。如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对“深耕”和“垄作”进行了描述,西汉《汜胜之书》提出了适时中耕的理论。而到了明清时期,旱地蓄水保墒耕作体系就已经较为完善了。
    “纵观历史,粮食增产效果也大体随耕作方法的进步而递增。”广西农科院经作所研究员韦本辉说,“除了品种和施肥等因素外,农业生产发展史实质上就是通过对土壤耕作层的逐渐加深以及土壤中贮存水分数量增加, 来获得作物高额产量的过程。因此,农耕方法的进步具有特殊意义。”
    老祖宗教给我们的道理,能否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中?韦本辉和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的研发,发明了一种农耕的新方法——粉垄。
  
  四两拨千斤
    粉垄技术利用螺旋型钻头垂直对土壤进行横向快速旋磨切割粉碎,将耕层下移,合理增加并利用耕作层及其下土壤资源和天然降水,实现活土保水,为农作物创造单位面积上松土量增加且保水、透气的土壤生态环境。
    这个看似简单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7月5日,广西农业厅组织专家对当地一家农户粉垄栽培的第三造常规优质稻示范田进行了测产。结果显示,水稻经一造粉垄栽培、二造免耕种植、第三造轻耕后,每亩仍增产8.8%。
    “粉垄是项好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连续参加粉垄稻测产的广东省农科院研究员黄庆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对这项技术越来越有信心了。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张正斌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粉垄技术在水、肥、土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因此“在有条件的地区,在一些通过深耕可显著增产的作物中,不妨积极推广粉垄栽培技术”。
  
  助力粮食安全
    自2010年粉垄栽培技术推出后,已在水稻、小麦、玉米、甘蔗、大豆、花生、淮山、马铃薯等13种作物上得到了应用,在同等施肥及管理水平下,较传统耕作普遍增产10%~30%,试验示范也从广西拓展到甘肃、辽宁、湖南、河南等8个省(自治区)。
    “中国的粮食安全,根本出路在于单产的有效提高。”韦本辉说,“粉垄技术可在进一步提升耕地良田化、耕种良法化上发挥作用。”
    目前,我国耕地普遍存在耕作层浅薄、土壤质地相对较差、土壤被污染或地力下降、轻便高效耕种良法配套相对不足等现象。利用现代装备和技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和粮食生产新体系,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粉垄技术打破了使用锄头、犁头翻耕纵向碎耙土壤的传统模式,超越了拖拉机耕作深度,深耕但不乱土层,一次性完成传统犁、耙、打等作业程序,有利于土壤水、气、肥的平衡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根据有关专家的测算,如将粉垄技术应用于我国粮食作物现行种植面积的30%,增产的粮食就可多养活1亿人口。这也让韦本辉等人有理由相信,作为一种新的农耕方法,粉垄技术一旦被人们所认识并推广开来后,就“有可能对中国甚至世界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转载《中国科学报》 
广西网警虚拟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