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动态


农业部部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工作
作者: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时间:2011-4-22 阅读:6971次
农业部部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工作
 
 

    当前,南方早稻陆续进入移栽期,中稻育秧工作相继开展,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精神,切实做到早部署、早动员、早落实,组织做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农业部2011年4月19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研讨会。会议分析了病害发生形势,明确了防控思路和目标,研讨了防控对策措施,部署了以开展大区联合监测、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施分区治理策略、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强化协作攻关研究为核心的联防联控行动。
  会议分析认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传播的恶性病毒病,由于传毒介体发生量大面广、田间毒源扩繁能力强、杂介体传毒与水稻易感期吻合程度高、稻作制度复杂适宜发生流行,病害在我国华南双季稻区、江南单双季稻混杂区发生形势异常严峻,西南单季中稻区流行风险显著增加,长江中下游、江淮单季晚稻区潜在流行风险加大。对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影响不可低估。预计2011年病害在华南、江南稻区严重发生,西南稻区重发面积进一步增加,长江中下游、江淮稻区发病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国发生面积5000万亩以上,需实施“治虫防病”预防控制面积约1.2亿亩次。
  会议明确要求,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流行,各地必须统一监测和检测方法,开展大区联合监测,全面掌握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动态和带毒率变化情况,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治理;规范信息报送与发布制度,建立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合理划分发生区域,实施协调配合、整体联动的分区治理对策;强化防控属地管理责任,组织打好“治虫防病”战役,因地制宜落实“抓前期保后期”、“抓秧田保大田”等预防控制措施;强化农科教联合,开展综防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推广。通过联防联控行动,力争将华南、江南等重发区病丛率控制在3%以内,有效遏制西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病害大面积流行,保障水稻生产安全。
  会议研究提出,华南双季稻区是目前病害重点发生区,其发生流行不仅影响当地水稻生产,也直接关系到江南等稻区发生和危害。该区域应全面加强监测预警,落实“治虫防病”预防措施,并从防控全局出发,加大早稻中后期白背飞虱统防统治组织力度,降低江南、长江流域虫害发生和病害流行风险。江南及长江中游单双季稻混栽区近年病害发生呈明显上升态势,做好该区域防控不仅能减轻当地危害,而且能防范病害向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等稻区扩展。该区域应强化秧田期预防控制措施,遏制病害扩展蔓延;同时,重点加强水稻中后期防控,尽量减少外迁虫源和当地转辗危害。西南单季中稻区大部是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常年重发区,病害仅在局部发生,但由于耕作制度差异较大,介体传毒与水稻敏感生育期吻合程度较高,一旦带毒率上升,病害具有极高的流行风险。该区域应全面加强白背飞虱带毒率检测,提高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控能力。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单季稻区由于常年白背飞虱迁入危害期与水稻秧苗期吻合几率不高,病害大面积流行风险相对较低。该区域应重点加强虫情监测和带毒率检测,关注传毒与水稻秧苗期吻合度,结合水稻防控总体战役,减轻害虫危害和病害流行风险。
  会议特别强调,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一旦发生流行,造成产量损失不可逆转,各地必须立足预防这一基础,一方面要因地制宜落实中晚稻集中育秧、覆盖防虫网阻隔传毒,及时拔除病株并移苗补插、降低田间毒源基数,合理推行杂交稻和常规籼稻改种粳稻、减轻危害损失等措施;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播种期至分蘖期这一关键时期,科学“治虫防病”。一要落实药剂浸种和拌种处理措施,或秧苗三叶期喷施杀虫剂加抗病毒剂预防保护措施;二要打好移栽“送嫁药”或采取内吸性杀虫剂浸秧措施;三要根据返青期至分蘖期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和带毒率检测结果,喷施速效和持效杀虫剂以及抗病毒剂,预防病害发生,降低流行风险,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同时,加强农科教协作攻关,开展病害发生规律、综合防控技术及其示范集成研究示范,为区域联防联控和可持续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湖北、江苏等14个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协作省份植保站负责同志、病虫测防科技术人员,以及中国农科院、浙江农科院、江苏农科院、华南农大、贵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联防联控专家指导组成员单位相关专家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广西网警虚拟岗亭